在特克斯县喀拉峻这片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AAAAA级景区的热土上,喀拉达拉镇喀拉峻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自2021年6月建成以来,始终以“为民履职”为核心,从规范管理到创新服务,从固定站点到牧区延伸,用一个个鲜活实践,打通了代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窗口。如今,这个占地60平方米的联络站,已成为当地群众心中“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的温暖港湾,更成为推动喀拉峻村——这座生态强村、旅游名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规范管理筑根基,10名代表激活履职“新动能”
  “高标准建站是前提,规范化管理是关键”,这是喀拉峻人大代表联络站始终坚守的理念。建站之初,联络站便明确组织架构,由人大代表担任组长、村干部担任联络员,清晰划分站长、副站长、联络员工作职责,让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抓、专人管。同时,针对代表接待选民、意见建议处理等核心环节,联络站制定闭环工作流程:从群众反映问题,到代表记录受理,再到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每一步都有章可循,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喀拉峻人大代表联络站内代表们接待选民、解决问题
    为提升代表履职能力,联络站定期组织履职培训、视察调研活动,含1名州级、2名县级、7名镇级在内的10名代表,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社情民意收集、资料整理等日常工作,更让联络站运转效率大幅提高。如今,联络站已成为1568名各族群众表达诉求的主阵地,“有事儿找联络站” 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3+X”模式解民忧,代表身影活跃在服务一线
   “接待选民、走访调研、解决问题”,这三项基础动作是喀拉峻联络站“3+X”履职模式的核心;而“X”所代表的“行业代表特色服务”,则让代表履职更具针对性、更接地气。在喀拉峻村,每位人大代表都立足自身行业优势,把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作为人民警察的人大代表迪力夏提・奥克,是群众眼中的“政策宣传员”和“旅游安全员”。平日里,他深入牧区、走家串户,用哈萨克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惠民政策,把党的声音送到草原深处;每逢夏季旅游旺季,他又主动承担起景区安全保障工作,为游客普及安全知识,参与多起安全救援,用行动守护着游客的平安,也守护着喀拉峻景区的“金牌名片”。

△迪力夏提·奥克与游客交流
    人大代表都拉提则用实干为群众铺就了“增收路”。在走访调研中,他了解到部分牧民有加入马队合作社的想法——作为马队合作社社长,他立刻行动,一边向村党支部书记反映诉求,一边积极协调景区管委会、喀拉峻景区公司,最终推动景区自驾路线增设6处马队经营点位,将合作社社员从300人扩大到450人,新增就业岗位150余个。如今,加入合作社的牧民人均每年增收2.5万元,马队不仅成为景区的特色旅游项目,更成为牧民稳定增收的“致富马”。

△喀拉峻村马队合作社
从政策宣讲到安全守护,从就业帮扶到民生保障,喀拉峻联络站的代表们以“五员两模范”为标准,用一个个具体行动,架起了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毡房站点进牧区,“零距离”服务覆盖草原每个角落
    “群众在哪里,站点就建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覆盖在哪里”,秉持这一原则,喀拉峻联络站突破固定站点的局限,将服务延伸到偏远牧区。考虑到喀拉峻村、喀甫萨朗村以畜牧业为主,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2022年6月,联络站创新建成全县第一所“牧区毡房代表联络站”,把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搬进了草原、设在了牧民家门口。

△“牧区毡房代表联络站”
    如今,每周一的固定接待日,联络站里总有代表“坐堂接诊”,耐心倾听群众诉求,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而在接待日之外,代表们更会骑着马、驾着车,深入牧区“主动出诊”,了解牧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自2022年以来,联络站(含毡房站点)已累计接待群众160人次,收集意见建议46条,为群众办实事23件——小到邻里矛盾调解,大到生产生活帮扶,每一件事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每一次解决都让“为民履职”的初心更加坚定。
   从60平方米的固定站点,到草原上的毡房联络点;从10名代表的主动作为,到450名牧民的增收喜悦;从政策宣讲的“润物无声”,到民生实事的“件件落地”,喀拉峻人大代表联络站用提质增效的建设成果,书写了新时代人大工作“为民、务实、担当”的新答卷,也为特克斯县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