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小课堂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不断迭代更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危害社会秩序稳定。为此,通过这期普法小课堂,来帮助大家更深入得了解、防范电信诈骗。
01.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和招嫖等形式进行诈骗。从2000年新千年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系列技术工具的开发出现和被使用,许多技术人员和一些平民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的技术等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可以说是迅速地发展蔓延,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02.电信诈骗的手段

![]()
1.退税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悉购车人的电话号码后,冒充国家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给购车人谎称要退车购税,诱骗购车人到自动柜员机上按其指令操作以此骗走购车人银行卡上的存款。
2.中奖诈骗。犯罪分子假冒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公证处工作人员,以手机短信、打电话、电子邮件、QQ等方式向受害人谎称其中大奖,叫受害人将“所得税”“公证费”“手续费”及“风险抵押金” 等存入其指定银行账号,其再向受害人兑现支付“奖金”,以此骗取受害人钱款。
3.家人遭遇意外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悉受害人及其在外地打工、学习、经商的家人的电话号码,先故意电话滋扰身在外地的家人,待其不耐烦而关机后,犯罪分子迅速打通受害人电话,假冒医院领导、警察、老师、朋友的名义,谎称其在外地的家人意外受伤害(如出车祸、被人打伤、被人绑架)或突然患疾病急需抢救治疗,叫受害人赶快将“抢救费用”或“赎金”打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上,以此骗取钱款。
4.亲友急事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悉受害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打通受害人电话后以“猜猜我是谁”的形式,顺势假冒受害人多年不见的亲友,谎称其到受害人所在地的附近遇到嫖娼被罚、交通事故赔钱、生病住院等“急事”,以借钱解急等形式,并叫受害人将其打到指定的银行账户上,以此骗取钱款。
5.自动柜员机贴假提示诈骗。犯罪分子将银行自动柜员机的插卡口破坏,并在银行自动柜员机贴上假冒的“银行提示”,诱使取款人打其假提示上的假银行服务电话咨询求帮,由假银行工作人员套取得取款人银行卡号及密码后,骗走取款人的银行存款。
6.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诈骗。犯罪分子捏造受害人在某商场的消费记录,冒充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以电话或短信方式通知受害人,并提出要帮助受害人的信用卡升级,步步诱骗受害人泄露银行卡密码后,骗转走受害人存款。
7.虚假招工、婚介诈骗。犯罪分子以短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发布虚假的招工、婚介信息,以交报名费、面试费、服装费、介绍费、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使受害人汇款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以此骗取钱款。
8.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发布可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等虚假的业务信息,以提前交纳手续费、税款、利息、代办费等名义,诱骗受害人汇款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以此骗取钱款。
![]()
9.虚构信息威胁诈骗案。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或电话,以公布隐私或以举报受害人违法等为要挟,欺骗受害人汇款到其指定的银行账号内。
10.虚构涉嫌刑事案件诈骗。犯罪分子假冒公安、检察、法院工作人员,利用手机短信或电话向受害人谎称有人举报其银行存款涉嫌刑事犯罪行为,假意为了受害人的资金安全,套取受害人存款开户行及银行卡(存折)卡号(存折账号)、密码号后窃转走受害人存款或以叫受害人将存款转到其提供的“安全账户”的手段,骗走受害人存款。
11.冒充性工作者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悉受害人的姓名、职务、工作单位及电话号码,假冒性工作者,虚构自己曾经和受害人有嫖宿行为,谎称自己或家人遇到急事和困难,以要求资助、不然就要举报相要挟,欺骗受害人汇款到其指定的银行账号内。
12.冒充党政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悉企业负责人姓名及其电话号码后,假冒政府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给企业负责人或办公室人员打电话,谎称要给企业解决困难或提供帮助,以要求企业赞助或借款解急等名义,要求企业将钱打入其指定的银行账号内,以此骗取钱财。
![]()
13.新型网络QQ等即时通讯软件诈骗的作案手段。罪犯为结伙作案,其中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和被害人聊天,实施诈骗行为,有人负责提款。犯罪分子一般先和网友视频聊天窃取对方个人资料和真人视频,然后利用黑客程序秘密盗取其QQ号,冒充QQ号码的主人,诈骗QQ资料中的亲戚和朋友。
03.电信诈骗的犯罪特点

![]()
特点一:犯罪活动的蔓延性比较大,发展很迅速。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编造虚假电话、短信、网址发布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布范围很广,侵害面很大。
![]()
特点二: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从最原始的中奖诈骗逐渐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网购退款、汽车退税等。骗术花样翻新频率很高,令人防不胜防。
![]()
特点三:团伙作案,反侦查能力非常强。犯罪团伙通常采取远程、非接触式的方式,他们组织层级结构固定、内部分工明确,长年居住在境外且习惯保持单线联系,往往同级之间不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带来很大的困难。
04.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
1.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更不会掉馅饼。对犯罪份子实施的中奖诈骗、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诈骗,不要轻信中奖和他人能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及有致富信息转让,一定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
2.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更不要上当将“急用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
3.多作调查印证。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婚介类的诈骗,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账,不应汇入过个人账户,不要轻信上当。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察、法院、银行等的电话号码,务必多方印证,尝试回拨电话核实,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充电话号码。![]()
4.购买违禁物品属于违法行为。对于广告“推销”特殊器材、违禁品的短信、电话,应不予理睬并及时清除,更不应汇款购买。对于要求先汇款后交货或要求预交定金、保证金、风险抵押金、公证费、手续费购物的陌生短信、电话,一定要小心谨慎,仔细甄别,千万不要轻信麻痹和上当受骗。
![]()
5.到银行自动柜员机存取遇到银行卡被堵、被吞等以外情况,联系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处理和解决。认真识别自动柜员机的“提示”真伪,千万不要轻信和上当,最好拨打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电话的客服中心了解查问。
![]()
6.日常应多提示家中老人、未成年人注意防范电信诈骗,提高老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犯罪分子通常喜欢选择相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作为诈骗目标,作为子女或者父母,除了自己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外,应积极主动向家中老人、未成年人传递防诈骗的知识,为我们敬爱的长辈和需要呵护的下一代筑起防诈骗的知识围墙。
![]()
7.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国家反诈中心app是一款能有效预防诈骗、快速举报诈骗内容的软件,软件里面有丰富的防诈骗知识,通过学习里面的知识可以有效避免各种网络诈骗的发生,提高每个用户的防骗能力,还可以随时向平台举报各种诈骗信息,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